载冷剂进水的影响及处理
当载冷剂系统中不慎混入水分时,需根据载冷剂类型(如醇类、盐水类或有机载冷剂)采取针对性处理措施。水分会导致腐蚀、冰点升高、传热效率下降甚至化学反应,以下是系统化的处理流程和注意事项:
一、水分对载冷剂的危害
- 腐蚀加剧:水与载冷剂或金属管道反应生成酸性物质,加速锈蚀。
- 冰点失控:水分稀释载冷剂(如盐水或醇类溶液),导致冰点升高,引发冻结风险。
- 化学分解:部分有机载冷剂(如二氯甲烷)遇水可能水解生成盐酸、光气等有毒物质。
- 微生物滋生:水分为微生物繁殖提供条件,污染食品级载冷剂。
二、处理步骤(通用流程)
1. 确认进水原因并隔离系统
- 排查泄漏点:检查换热器密封、阀门或管道破损处。
- 停机排空:关闭循环泵,排空受污染的载冷剂至临时储罐。
2. 水分检测与评估
- 检测工具:
卡尔费休水分测定仪:精准测量载冷剂中水分含量
折射仪:通过折光率变化间接判断溶液浓度
有机载冷剂:含水量<100 ppm,根据具体使用温度还需要调整。
3. 水分分离技术(按载冷剂类型选择)
(1)醇类水溶液
- 蒸馏提纯:
使用蒸馏装置加热至溶液沸点,分离水分和杂质,回收纯净载冷剂。
- 分子筛吸附:
循环载冷剂通过装有3A分子筛的干燥塔,吸附残留微量水分。
(2)盐水溶液
- 浓度调整:
补充盐类至目标浓度。
- 过滤除杂:
使用10μm过滤器去除结晶盐颗粒和锈渣。
(3)有机载冷剂
- 分层分离:
静置分层后排出下层水相(闪点低的需在防爆通风柜内操作)。
- 化学干燥:
加入分子筛干燥机吸附水分,过滤后回收载冷剂。
- 蒸馏再生:
在惰性气体保护下蒸馏,避免高温分解产生光气。
4. 系统清洗与维护
- 管道冲洗:
氮气或干燥空气吹扫管道,确保无残留水分。
- 更换干燥剂:
在储液罐和循环系统中加装分子筛干燥器(定期更换失效干燥剂)。
三、预防措施
1. 系统密封性设计:
采用闭式循环系统,低温储罐加装氮封装置。常温储罐呼吸阀和干燥剂盒(如硅胶)。
2. 湿度监测:
安装在线水分传感器(如电容式或红外传感器),设定超标报警阈值。
3. 定期维护:
每季度检测载冷剂含水量。
4. 操作规范:
补液时使用预干燥的载冷剂,避免开放式操作引入湿空气。
四、紧急情况处理
- 管路冻结:若因水分导致冰堵,用热氮气缓慢升温解冻,禁止明火直接加热。
- 设备腐蚀泄漏:立即停机,按《载冷剂泄漏应急预案》处理(参考前文泄漏处理流程)。
总结
载冷剂进水处理需遵循“检测→分离→再生→防护”四步原则,根据载冷剂特性选择蒸馏、吸附或化学干燥法。核心目标是恢复载冷剂性能并阻断水分来源。因此在系统设计时需要考虑断水处理。在无法避免水分的系统中,建议采用对水不敏感载冷剂。
冰河冷媒专注载冷剂,给客户提供专业解决方案。
浅谈冷库用载冷剂及闪点问题
间接制冷系统制冷剂充注量少,制冷设备紧凑集中,运行安全性高,受到广泛关注与直接制冷系统相比,间接制冷系统将制冷系统集中在机房或很小的范围内,由于制冷剂管路较短且采用集中换热设备,减小了制冷剂的充注量,对压力容器和压力管道等特种设备的要求降低。制冷系统的制冷量通过载冷剂输送至用冷空间,人员作业区域无制冷剂,因此大幅提高了系统安全性。间接制冷系统在商业制冷项目中的应用被逐渐推广。
随着氨库的改造,载冷剂系统成为了一个重要方向。那么什么样的载冷剂才能适合冷库使用呢?根据冰河冷媒的客户案例发现,主要有两种产品,还有一类已经淘汰产品。其中最广泛的是已改性乙二醇为原料的LM-4型产品,可以满足一般-18℃的冷库使用,载冷剂供回液为度为-30/-25℃。如果需要更低的库温,就需要采用LM-8型号,供液温度可以到-45℃。其实LM-4的冰点能低于-50,LM-8的冰点可以低于-60℃,理论上可以适用跟低的库温,冰河冷媒中试实验室用LM-8拉过-48℃冷间。但是温度低于了-30/-45℃后,粘度会出现阶跃的上升,输送能耗也明显增加。整个制冷系统的综合COP就开始降低了,通俗讲就是冷库越来越费电了。
其实早先淘汰的一款产品温度可以降低到-60℃,而且在低温时粘度还很小,输送能耗也低,各项参数均适合冷库系统。但是弊端就一个,闪点低于30℃,属于甲乙类危险品。现有冷库设计规范,对冷库的设计还是相对宽容的,并没有关于载冷剂系统的具体要求,冰河冷媒在化工领域的应用较多,深知甲乙类载冷剂的应用要求。因此在冷库没有防爆设施的情况下,淘汰了相关有闪点的产品,严禁在冷库行业使用。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下,“物美价廉”的载冷剂进入了冷库,冰河冷媒考察了多个冷库,发现制冷效果确实很好,低温流动性也是很好。但是取样到实验式测试后发现,载冷剂均有闪点,同时闪点的温度均低于40℃。这种载冷剂是危险的,在某些密闭空间,稍许静电就可能引发事故。某些载冷剂厂家宣传无闪点不可燃,甚至当面用火点,并没有引燃。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列如低度的酒用火也点不燃,其危险在于里面的物质挥发出来,达到一个很低的浓度,在有低的热源即可引爆。
最后希望载冷剂系统的冷库的厂家,及时关注系统载冷剂,若是有闪点的系统,制定严格的防爆措施。冰河冷媒可以提供专业的第三方检测,为系统的健康运行,保驾护航。
载冷剂关于降低输送能耗的思考
在工业制冷系统中,泵送能耗居高不下?管道阻力大、冷量传输效率低?传统载冷剂的“高黏度”问题,正在成为制约能效的关键瓶颈!针对粘度问题,冰河冷媒开发了多种冷媒,在低温时有较好的流动性。但是其他物性参数并不能有一个很好的提升。如何在现有物性的条件下,降低载冷剂的输送能耗,这是一个比较新颖的课题。
传统的流体力学认为,流体在管内流动时,流体在管壁上的速度无论在什么条件下都被认为等于零。因此得出流体流动阻力仅与流体性质及管道的几何尺寸和流体流速有关,而与管壁材料无关的结论。但大量的实践证明,高粘度流体在管道中的流动阻力明显地随管壁 材料的不同而相差很大,这实际上预示着传统的流体力学理论对于高粘度流体的输送是不适用的。大量实验证明,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使流体在管壁上的速度不为零,从而达到减小流体输送阻力的目的。因此,对于低表面能材料,界面层内速度梯度急剧增大,固体壁面分子对流体分子的作用力已不能完全将界面层分子吸附于表面,界面层流体分子也将受主流中速度的影响,一起向前流动。这时界面层内流体分子将与壁面之间出现一个速度差,即出现一个滑移速度,滑移速度的出现是减阻的本质。通俗讲就是选取合适的输送管道,降低输送能耗。
另一种减阻方式则是从载冷剂本身入手。降低载冷剂粘度实际上就是要设法减小界面层内流体分子与壁面固相分子之间的分子作用力。在流体的管道输送过程中,如少量加入一种或几种合适的表面活性剂,则可起到明显的减阻效果。这是因为表面活性剂是极性的两极分子,当其溶解于被输送的流体后便自发地向流体表面游移,最终吸附在两相界面上,形成新的低能表面,使两相界面上的界面分子间作用力降低,从而起到减阻作用。冰河冷媒通过实验,发现少量的活性剂并不能明显的降低粘度,只有达到一定的量后才能有明显的提升。但是基于这种情况会产生另一个载冷剂应用的弊端,那就是有闪点。基于这样的实验结果,冰河冷媒并没有大力推广这样的应用。但是新的降组研究还在进行,相信不久的将来会有更优的解决方案。
冰河冷媒专注于载冷剂领域,开发新型载冷剂,同时再提升载冷剂各方面应用性能。同时给客户提供各种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