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河冷媒 LM-14E:半导体制造的 “温控专家”
在半导体行业飞速发展的当下,芯片集成度持续攀升,生产环节对环境的要求愈发严苛,尤其是温度控制,直接关乎芯片的品质与良率,这使得高效、稳定的冷却技术成为半导体制造的关键支撑。作为载冷剂领域的领军者,冰河冷媒针对性研发的 LM-14E 冰河冷媒,凭借卓越性能,正成为半导体制造冷却方案的优选产品。
LM-14E 冰河冷媒的核心优势源于其出色的产品特性。它是一款高稳定性的无味无毒全氟液体,外观呈无色透明状,不溶于水且粘度低,化学性质极为稳定。在 20℃的标准环境下,其密度达 1.83 g/cm³,粘度为 4.005 cP,导热系数为 0.06012 W/m・K,无闪点,沸点稳定在 109℃,冰点更是低于 - 95℃。这些参数赋予了它在极端温度下保持稳定性能的能力,同时良好的流动性与渗透性,能让它在温控系统中顺畅流动、高效散热,确保系统温度均衡。
不仅如此,LM-14E 还具备多重安全与环保属性。它拥有优异的电绝缘性能,介电强度超过 32 kV,可直接应用于半导体精密电子仪器设备,无需担心对设备造成损伤;化学惰性理想,无燃点、闪点,不燃不爆,从根源上保障了使用安全。在环保层面,其臭氧消耗潜值(ODP)为 0,全球变暖潜能值(GWP)极低,不会破坏臭氧层,完全符合当下绿色生产的发展需求。
对于半导体制造而言,LM-14E 的温度适用范围恰好契合行业需求。它能在 - 55℃到 100℃的区间内稳定工作,而这一范围完全覆盖了半导体蚀刻、离子注入、封装、测试等核心环节的温度控制需求。在实际应用中,它既能快速带走设备运行产生的大量热量,又能在低温环境下保持良好流动性,确保冷却介质均匀分布在系统各处,解决了传统冷却方式难以满足高精度温控的痛点,为半导体制造的稳定生产筑牢了 “温控防线”。
制冷系统中的 “动力核心” 与 “传递纽带”
一、制冷剂:制冷系统的 “冷量生产者”
- 压缩阶段:制冷剂在压缩机内被压缩,由低温低压的气体转变为高温高压的气体,为后续热交换奠定基础;
- 冷凝阶段: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进入冷凝器,通过冷凝器的翅片与外界空气或冷却水进行热交换,释放热量后冷凝为高压液态;
- 节流降压阶段:高压液态制冷剂经过膨胀阀,压力迅速降低,变为低温低压的气液混合物,为下一阶段的蒸发吸热做准备;
- 蒸发阶段:低温低压的气液混合物进入蒸发器,与被冷却对象(如空调室内空气、冷库内部空间)接触,迅速蒸发为气体,同时吸收大量热量,使周围环境温度降低。最终,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再次被吸入压缩机,开启新一轮循环。
二、载冷剂:制冷系统的 “冷量传递者”
- 吸热降温阶段:载冷剂首先进入蒸发器,与蒸发器内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吸收制冷剂释放的冷量,自身温度降低;
- 输冷放热阶段:降温后的载冷剂通过管道输送到需要冷却的区域(如食品冷库的货架区、工业设备的冷却通道),与被冷却物质直接或间接接触,释放冷量,使被冷却对象温度下降;
- 回流再冷却阶段:释放冷量后,载冷剂温度升高,通过回流管道重新回到蒸发器,再次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完成降温后进入下一轮循环。
三、制冷剂与载冷剂的协同关系
食品加工:载冷剂确保产品安全的 “温控核心”
食品加工过程(如冷冻加工、烘焙冷却、乳制品杀菌后冷却)对温度的精准性、稳定性要求严苛,载冷剂需在满足工艺温度需求的同时,具备食品安全性、无异味、易清洁等特性,避免对食品品质造成影响。
在冷冻食品加工场景(如速冻饺子、冷冻海鲜)中,快速降温是锁住食材水分与营养的关键,载冷剂需具备高换热效率与极低的冰点。氯化钙水溶液因冰点可低至 - 55℃、换热系数高,成为大型速冻隧道的首选载冷剂。某速冻食品企业采用浓度 40% 的氯化钙载冷剂,配合螺旋式速冻隧道,可将食材中心温度从 25℃降至 - 18℃仅需 20 分钟,较传统制冷方式效率提升 30%,且食材解冻后的汁液流失率降低至 5% 以下,大幅提升产品口感。
在乳制品加工环节(如牛奶杀菌后冷却、酸奶发酵后降温),载冷剂需符合食品级标准,避免化学物质迁移污染乳制品。食品级丙二醇载冷剂因无毒、无异味、与食品接触安全性高,被广泛应用于板式换热器中。某乳业企业在牛奶 UHT 杀菌后,通过食品级丙二醇载冷剂将牛奶温度从 135℃快速冷却至 4℃,冷却过程中无任何异味残留,且载冷剂循环系统可实现 CIP 在线清洗,满足乳制品生产的卫生要求,保障产品安全。
在烘焙食品冷却场景(如面包、蛋糕出炉后冷却)中,载冷剂需实现均匀降温,避免食品因温差过大导致变形或开裂。乙二醇 - 水混合载冷剂(浓度 25%)因温度稳定性好、换热均匀,被应用于烘焙冷却线的风幕式冷却系统。某烘焙企业通过该载冷剂系统,将面包出炉温度从 180℃降至 30℃的时间控制在 40 分钟,且面包表面温度差小于 2℃,有效减少面包变形率,提升产品外观合格率,同时避免了传统自然冷却中灰尘污染的风险,保障食品卫生。
此外,在高附加值食品加工(如巧克力制作)中,载冷剂还需具备低黏度、流动性好的特点,以适配精密的温度控制设备。新型食品级硅油载冷剂凭借优异的热稳定性与低黏度特性,可实现巧克力调温过程中 ±0.1℃的精准控温,确保巧克力的光泽度与口感,满足高端食品加工的严苛需求。
制冷系统的 “冷量搬运工”
一、载冷剂的定义与核心功能

二、载冷剂的工作原理:循环往复的 “冷量输送带”
- 冷量获取:在泵的驱动下,载冷剂首先进入蒸发器,与低温制冷剂进行热交换。此过程中,载冷剂吸收制冷剂蒸发产生的冷量,自身温度随之降低,完成冷量 “装载”。
- 冷量输送与释放:低温载冷剂通过管道被输送到需要冷却的场所,比如冷库、工业生产设备或空调房间。在这里,它与被冷却物体接触并发生热交换,释放携带的冷量,使被冷却物体温度下降,而载冷剂自身温度升高,完成冷量 “卸载”。
- 循环复用:释放冷量后,升温的载冷剂顺着管道流回蒸发器,再次与制冷剂热交换被重新冷却,随后进入下一轮循环,持续为制冷系统传递冷量。
三、常用载冷剂类型及特性对比
(一)无机类载冷剂
- 水:作为最常见的载冷剂,水具有比热容大、导热性好、无毒无害、价格低廉的优势,在 0℃以上的人工冷却和空调装置中应用广泛,如空气调节设备、工业循环冷却水(温度通常在 10-30℃)。但水的凝固点为 0℃,温度低于 0℃时会结冰膨胀,可能损坏管道和设备,无法在低温环境中使用。
- 盐水:主要是氯化钙或氯化钠的水溶液,凝固温度随浓度变化。氯化钙盐水浓度为 29.9% 时,最低凝固温度达 - 55℃;氯化钠盐水浓度为 22.4% 时,最低凝固温度为 - 21.2℃。成本低、低温流动性好,适用于盐水制冰机、间接冷却冷藏装置及冷却袋装食品。不过,盐水对钢铁、铜等金属管道腐蚀性强,易引发电化学腐蚀,缩短设备寿命。
(二)有机类载冷剂
- 乙二醇水溶液:适用温度最低可达 - 40℃左右,腐蚀性较弱、粘度适中,能满足部分低温制冷需求。但温度降低时,其粘度会明显增加,不仅影响传热效率,还会增加泵送能耗。
- 丙二醇水溶液:最低适用温度约 - 55℃,无毒且腐蚀性比乙二醇更低,安全性更高。不过成本相对较高,低温下粘度略高,对传热和泵送效果有一定影响。
- 甲醇、乙醇溶液:甲醇适用温度最低 - 40℃,乙醇最低 - 30℃,二者均具有挥发性强、低温流动性好的特点。但甲醇有毒、乙醇易燃,存在较大安全隐患,仅在特殊场景中使用。
(三)混合类载冷剂
冷库蓄冷系统的关键要点
蓄冷作为电网柔性调节的一个重用手段,在高校研究领域已成一个方向,但是企业的实践还是探索阶段。冰河冷媒自建冷库实验室,对冷库蓄冷进行了测试。冰河冷媒自主研发的LM-XL-24,相变温度-24℃,针对-18℃库使用。
在初期设计时发现系统的开发成本较高,系统改造内容颇多。蓄冷冷库,优先是载冷剂冷库系统,通过载冷剂循环,将冷量储存和释放,增加储能箱即可,改造相对简单。如果是氨或氟利昂的库,则需要待用库内挂蓄冷板的形式,但是不是所有的库都适合。一般的-18℃排管库,温差波动允许值在2℃以内,可能就不适合,主要是-20℃相变材料温度需要低于-25℃的冷源才能蓄冷,而释放冷能时,蓄冷跟环境有一定的温差,这个温差取决于蓄冷板的布置形式。要是冷风机系统,则可以通过冷风机的出风优先给蓄冷板降温蓄冷,峰电时刻,通过冷风机吹过蓄冷板,给空气降温,达到蓄冷的目的。
基本了解了冷库蓄冷的系统后,关键在哪里呢?目的主要是保证库温在允许的温度范围。首先就是选择合适相变温度的蓄冷剂。
难点一:蓄冷剂可以自由的蓄冷和释冷,合适的蓄冷温差,和释冷温差。
难点二:蓄冷箱的换热形式,保证均匀稳定蓄冷。
难点三:冷库蓄冷板的换热形式和气流组织。一个高效稳定的蓄冷系统,必须解决这三个难点问题。目前很多冷库运营管理者,只是关注蓄冷剂的保持时间,这是一个错误的认知。从释冷角度讲,融化的越快,说明释放的冷量比较充足,是一件好事情。
冰河冷媒蓄冷剂,解决冷库蓄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