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战略油储降至1984年以来最低

美国战略油储降至1984年以来最低

美国能源部12日发布的数据显示,美国战略石油储备上周减少超过800万桶至4.34亿桶,为1984年10月以来最低水平。

美国战略石油储备在截至9月9日的一周内创5月以来最大单周降幅。减少的原油包括630万桶低硫原油和大约200万桶高硫原油。

美国总统约瑟夫·拜登3月31日宣布,未来六个月将从美国战略石油储备中每天释放100万桶石油、累计释放1.8亿桶,以应对供应短缺、油价高企的局面。

美国能源部长珍妮弗·格兰霍姆上周告诉路透社记者,拜登政府正在权衡,现有油储释放计划10月结束后,是否有必要进一步释放。能源部一名发言人随后说,白宫届时将已释放1.8亿桶油储,暂时不考虑释放更多。

路透社预期,如果基准原油期货价格持续下探,拜登政府10月后不太可能继续释放油储。报道援引分析师保罗·桑基的话说,美国和欧洲油价50天移动平均线上周都跌破200天移动平均线。

截至12日收盘,美国纽约商品交易所10月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上涨0.99美元,收于每桶87.78美元,涨幅为1.14%;11月交货的英国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上涨1.16美元,收于每桶94美元,涨幅为1.25%。


协同推进能源转型与安全

协同推进能源转型与安全

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基础。在全国各地梯次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过程中,许多清洁能源富集省份立足资源优势,纷纷加快能源结构低碳转型,力争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实现”双碳”目标。但必须明确的是,能源转型与能源安全必须协同推进,否则可能影响能源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从现阶段来看,部分清洁能源大省的低碳转型步伐还不够快,尤其是在多元化清洁能源体系构建、灵活性和调节性电源建设以及配套能源基础设施发展等方面存在较多短板。

具体表现为:

第一,清洁能源结构相对单一,难以实现多能互补。风、光、水等清洁能源属于”靠天吃饭”的被动能源。现阶段,单纯依靠某一种被动能源,很难保障电力的持续稳定供应。高比例的单一清洁能源装机容易降低电力供应系统应对弹性,导致在遭遇极端天气时难以实现不同能源的协调互补。

第二,灵活调节和稳定电源支撑能力不足,电源结构有待优化。部分清洁能源大省在大规模开发利用水、风、光等富集能源时缺乏储能等灵活调节电源和稳定电源支撑。截至2021年底,国内储能累计装机约0.43亿千瓦,而清洁能源装机达10.63亿千瓦,若按照10%的比例配备储能,仍存在较大缺口。

第三,配套能源基础设施发展滞后,电网互济能力不足。具体表现为清洁能源开发利用与电网建设速度不适应,缺乏跨省跨区电力互济能力和跨区域调节能力,容易出现在电力富余时因外送通道不足而导致外送消纳无法大幅增加,在电力紧张时因双向输送通道滞后导致省内电力供给不足。

因此,清洁能源资源富集省份应当协同推进能源转型与能源安全,着力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走好清洁能源高质量发展路径。

首先,加快构建多能互补综合利用体系,切实保障地区能源安全。清洁能源大省在推进后续能源转型的过程中立足能源安全,从能源供给与消纳两侧统筹开发利用多元化清洁能源。在供应端,尽早规划、因地制宜推进水、核、风、光等清洁能源的规模化开发利用,强化多种能源之间的”互补性”,避免单一能源结构影响地区能源安全。如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应考虑加强流域开发的统筹谋划,合力推进水、风、光的一体化开发。在消纳侧,核算好不同能源的开发利用成本,持续完善多能互补项目的成本疏导和利益共享机制。例如,在以水电为主的地区,考虑设计风、光等互补资源发电成本和建设成本的价格疏导方案,合理运用市场机制激励多能互补综合利用体系构建。

其次,加强调节性电源与稳定电源建设,巩固提升电源调节能力。在积极开发利用清洁能源的过程中同步强化灵活和稳定电源对能源供给的支撑作用,提高电力系统应对弹性。一方面,推动储能产业与本地清洁能源项目建设同步发展,发挥储能在电力系统供需双侧的灵活调节能力。充分运用政策、资金等手段加快储能技术改进,有条件的地区要率先探索构建储能容量电费机制和容量市场,加速储能的商业化和规模化发展进程。另一方面,要正确认识火电的重要作用,明确火电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是能源保供主力,做好保障性容量市场建设,积极推动煤电清洁改造,提高电源调节能力,支撑能源系统平稳转型。

再次,夯实清洁能源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区域电网提档升级。未来仍需进一步提升电网投资,加快推进区域电网和省际电网之间的互联互通,促进多能互补基地的协同优化调度。对外而言,加快推进新增电力外送通道建设,提高绿电外送能力,满足地区清洁能源规模化发展需求。尤其要加快跨省跨区的特高压输电通道与联网规划建设,促进区域上的协同互补和供需调配。对内而言,送端的清洁能源大省也要注重电力双向输送通道建设,提高与受端省份的电力互济能力,缓解因季节性或极端天气产生的时段性缺电问题。此外,也要进一步完善省内骨干电网,加强省内电厂至负荷中心的输送通道建设,提高省内电网调控能力。


冰河冷媒载冷剂

载冷剂在太阳能热水系统的应用

载冷剂在太阳能热水器中为循环冷媒,根据末端的使用情况可以灵活释热。对于生活热水可以通过换热器换热,直接加热自来水供水,根据生活热水的用量合理计算换热器及蓄热冷媒水箱。对于热泵系统,可以采用太阳能板结合太阳能热水系统,白天通过太阳能加热冷媒给室内供暖,同时积蓄部分热量,到晚上可以利用太阳能发的电启动电压缩热泵机组,将蓄热箱的热量极大效率的利用,实现晚间室内采暖。对于中央空调系统,可以采用太阳能加热的冷媒结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实现空调制冷,其制冷的驱动能源为热能,不需要再动过电能做功压缩制冷。

在现代建筑中,暖通空调、生活热水是建筑物整体耗能较高的部分,其能耗的高低以及环保指数是绿色建筑设计中的重点部分。太阳能热水系统结合给排水、暖通空调系统,整体能源消耗会得到明显控制,以后将全面替代传统热水系统。

冰河冷媒是针对太阳能光热循环系统专业生产的换热介质,可以保证产品在换热性能、稳定性、抗老化、抗氧化、防腐蚀和生态学上的最佳特性。也可以长时间且可靠地防止太阳能换热系统免受腐蚀、表面硬化和淤积,与传统防冻液有本质的区别。适用于平板太阳能和真空管太阳能热水器,也适用于热泵系统、中央空调系统、地板采暖系统以及其他需要使用导热液设备中作为高温环保型冷却、传热和储热介质。


二氧化碳载冷系统

二氧化碳系统效果如何?

二氧化碳系统,其能耗跟氟利昂相当,但其GWP为1,运行过程中泄露补充的碳排放也较小,综合碳排放适中,是替代氟利昂库的一个产物。但其自身物性和氨、氟利昂系统区别较大,在冷库应用中维护要求高,低温化霜收到约束。在冷库发展中还需要继续摸索。

冰河冷媒应用于制冷行业,解决了传统载冷剂腐蚀设备、效能低下、污染环境的三大难题。


氨做制冷剂

氨制冷系统效果如何?

氨制冷系统其能耗最低,且氨制冷剂本身GWP为0,其综合碳排放最低。从碳排放角度看,氨制冷系统未来将一直会应用。但由于其产品的有毒、易燃易爆等特性,某些场所及环境收到了使用限制。

冰河冷媒应用于制冷行业,解决了传统载冷剂腐蚀设备、效能低下、污染环境的三大难题。


冰河冷媒载冷剂

什么是蓄冰槽流动模型?

针对载冷剂的流动方向,进口流速,载冷剂物性参数进行实验,发现进口流速越高,载冷剂从下方流入,上部流出,载冷剂粘度越低,测试的NU数均较大。在部分实际工程中以采用相关的工艺,但载冷剂一直采用的乙二醇,并没有更合适的产品。冰河冷媒载冷剂LM-4采用改性乙二醇,其粘度跟小,比热更大,密度相似,直接可以替代传统乙二醇系统,且不回存在腐蚀情况。对于冰球蓄冷系统而言,冰河冷媒LM-4跟适合。目前公司已有多个使用按理,其使用效果较好。

冰河冷媒应用于制冷行业,解决了传统载冷剂腐蚀设备、效能低下、污染环境的三大难题。


载冷剂系统

载冷剂系统都有哪些应用?

载冷剂系统的应用已经非常普遍。例如医药化工,冷冻冷藏,暖通空调热泵等系统。冰河冷媒作为国内载冷剂的领导企业,供货的企业已有2000多家,其中有新建项目,有改造项目,使用的效果收到了好评。

冰河冷媒应用于制冷行业,解决了传统载冷剂腐蚀设备、效能低下、污染环境的三大难题。


盐水载冷剂

盐水制冷系统是什么?

通过盐水载冷剂的循环,首先可以采用一套制冷系统使多套生产装置同时获得冷量,便于集中管理和维护,盐水在加压下便于远距离输送,避免了铺设长距离气体和液体制冷剂管路所需的能耗和物耗,特别是规避了低压制冷剂气体返回压缩机(或冷冻机)长距离输送管道的阻力。通过盐水载冷剂长距离、多用户的循环,使制冷剂循环系统集中放置在制冷车间控制和操作。简化了流程和建设费用。

冰河冷媒应用于制冷行业,解决了传统载冷剂腐蚀设备、效能低下、污染环境的三大难题。


乙二醇载冷剂

乙二醇使用根据什么判断?

在中国江南,一般采用乙二醇质量分数为40%的配比,而在寒冷的北方,需取乙二醇质量分数50%左右的配比比较适宜PAL-91S和PAL-92S迷你数字乙二醇折射计,专业适用于乙二醇溶液的测量,并显示其溶液浓度及冷冻温度。其简单的操作,快捷的显示,稳定的重复性,能更好的帮助我们的用户冷冻液的测量(名称:防冻液折射仪),保证汽车的正常运行和使用寿命。

冰河冷媒应用于制冷行业,解决了传统载冷剂腐蚀设备、效能低下、污染环境的三大难题。


盐水载冷剂

盐水载冷剂在使用中应注意什么?

对于盐水载冷剂使用,需要根据制冷装置的最低温度选择盐水浓度。因为盐水浓度增高,将使盐水的密度加大,会使输送盐水的泵的功率消耗增大;而盐水的比热却减少,输送一定制冷量所需的盐水流量将增多,同样增加泵的功率消耗。

冰河冷媒应用于制冷行业,解决了传统载冷剂腐蚀设备、效能低下、污染环境的三大难题。